查看原文
其他

桃花净尽菜花开

文字整理:闲云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3-05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93amevdq&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他写下那首关于桃花的诗歌,人生的命运便掀起重重波澜,刘禹锡向往的生命春天又在哪里呢?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七集——《桃花净尽菜花开》。

又是一个春日,时隔十四年,刘禹锡再一次来到了玄都观,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十四年前,玄都观的桃花闻名遐迩、倾国倾城;十四年后,盛极一时的桃花已当然无存,只留下一片破败荒凉,此情此景令诗人百感交集,心绪难平。经历了人生漫长的贬谪之路,十四年的苦苦守候,刘禹锡早已洞察人生的荣辱兴衰。繁华落尽,终归尘土,面对这晚春的凄然萧瑟,本应感到遗憾、沮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诗人的情绪并未消沉,相反他却感到无比的振奋,还挥笔写下自己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在诗人的眼里,那桃花的落败凋零,竟然成了令人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诗人刘禹锡会有如此奇怪的感受?他笔下的桃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呢?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带你步入温馨浪漫的春日里,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第七集——《桃花净尽菜花开》。

这依然是一个和春天、和桃花有关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跟美貌没有关系,也跟爱情没有关系。这是在唐代大和二年,也就是828年的春天,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著名的诗人回到了他阔别14年的长安,而他回到长安之后的这第一个春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是在14年前,他记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长安有一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胜,叫玄都观。那里的道士悉心种植了一大片桃树林,每到春天的时候,远远望去那是灿若云霞、美艳动人啊!每到桃花盛开的时候,长安城中可以说是男女老少,倾城而出,争先恐后地拥到玄都管去欣赏美艳动人的桃花,那是长安城一年当中最妖娆、最动人的时刻。所以这位著名的诗人回到长安的第一件事情,虽然时隔14年之久,他心心念念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再度去玄都观踏青、赏花。他凭着记忆当中仍然还很清晰的路径,一直奔向玄都观,但这一路上走过去的时候,他觉得有点儿奇怪、有点意外,为什么?他很清楚地记得在14年前。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去往玄都观的一路上,那是车来车往、人头汹涌啊,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去玄都观赏花,那为什么这一次他去玄都观的路上显得那么冷清呢?几乎没有什么人,那跟14年前的车水马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可以说是在这一路上满怀着疑惑和意外的心情,等他走进玄都观的时候,他这点疑惑得到了证实。

今年的玄都观果然跟14年前不一样了,那成片的桃树林是荡然无存。这位大诗人长叹一声,吟出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作《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的意思从字面上比较简单,宽敞的玄都观的庭院当中已经爬满了苔藓,而当年的桃花已经不知所终,只有野菜花在春风当中自开自谢,而当年那些种桃的道士如今跑到哪里去了呢?倒是当年那个刘郎今天又单枪匹马杀回来了。

这位写诗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禹锡。他和韩愈、和白居易、和柳宗元都是至交好友,和柳宗元是并称“刘柳”,和白居易是并称“刘白”,可见他当时在诗坛的地位。阔别长安14年,刘禹锡回到长安的第一个春天,心心念念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玄都观赏桃花,可见当年的桃花留给刘禹锡的印象有多深、魅力有多大,可是他一路奔过去,没有看到桃花,只看到野菜花。“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按照我们的一般的逻辑去推测的话,有那么美好的愿望,可是跑到现场一看,愿望落空了,那诗人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很遗憾、很沮丧呢?再看这一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当年那些悉心培植那么美艳的桃花林的道士也不知所终,似乎确实显现出刘禹锡很遗憾、很沮丧,而且疑惑重重的样子。那么事实是不是他真的很遗憾、很沮丧呢?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这次,刘禹锡兴致勃勃地去玄都观赏桃,他以为还能看到14年前那样灿若云霞的桃花林,可他什么也没看到,只看到荒凉的苔藓和野菜花。他的心情不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很遗憾、很沮丧,反而是很高兴、很愉悦,甚至隐隐还有些得意,那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疑问啊,还得把时光向前回溯14年。14年前,也就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春天,刘禹锡回到长安,回到他阔别十年的长安,他是从贬谪地朗州,也就是今天湖南的常德被朝廷召回京城。长达十年的贬谪,还能够被朝廷重新召回到长安,这是刘禹锡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因为当年他被贬谪缘于一场震惊朝野的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

要说到这次事件,又要向前回溯十年,也就是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在这一年唐德宗驾崩,他的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唐顺宗,在这一年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那李诵还在当太子的时候,非常信任一个叫王叔文的人,王叔文是李颂在东宫时候的侍从,而当时刘禹锡呢也在东宫当一个大概类似于图书管理员的这样一个职务,所以他跟王叔文、跟太子李诵关系都非常地好,非常地熟悉,而且王叔文非常器重刘禹锡的才华,甚至宣称说刘禹锡具有当宰相的才华,可见对刘禹锡的赏识。

唐顺宗李诵从当太子的时候就比较有主见,而且跟他的父亲唐德宗不一样,他对唐德宗的很多政治上面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一直是默默地下决心等将来自己当了皇帝,一定要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还唐朝一个清明的政治气象,而围绕在他身边的王叔文、刘禹锡这一批政治骨干也是摩拳擦掌,就等着有朝一日太子能够登上皇位,让他们来大干一场报效国家。就说这个王叔文吧,他除了饱读诗书之外,还精通棋艺,他可是陪太子下了整整18年的棋,18年的韬光养晦,终于等到太子登基了。李诵登基成为唐顺宗之后,也果然没有辜负王叔文和刘禹锡他们的期待,一上台就委以他们重任。唐顺宗马上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后来还让他当上了户部侍郎等等这样一些官职,让他总理国家的财务,又提拔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正六品,而且还协助他以前的上司杜佑管理全国的盐、茶、铁这样一些财政和税收的事情,同时刘禹锡的好朋友柳宗元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那当时以王叔文为首的这样一个政治集团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二王、刘柳,也就是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这四个人。他们确实也没有辜负唐顺宗的希望,一朝大权在握,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历史上就称为“永贞革新”。

十八年的韬光养晦,十八年来的默默守候,刘禹锡终于等来了他事业的春天。在那和煦温暖的日子里,他在心里勾勒出了一幅大唐王朝的“春之图”,革除弊政、富国强兵、大济苍生。这一幅幅大好蓝图是如此地令人期待、向往,这一个个伟大宏愿是如此地叫人心醉神迷,于是他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的“永贞革新”如春雷般震撼着沉睡的大地,然而这场变革却令刘禹锡的人生之路掀起重重波澜,那么“永贞革新”会给刘禹锡带来怎样的人生转折?那艳艳桃花在刘禹锡的笔下到底有着怎样别出心裁的特殊寓意呢?

在唐德宗时代,朝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太监专权和藩镇割据。各地的军阀引起的内战也是此起彼伏,让朝廷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所以王叔文、刘禹锡集团一掌权之后,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两点:第一,打击宦官;第二,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那怎么打击宦官呢?又举两个例子,第一是禁止宫市,第二个是废止五坊小儿。什么是宫市呢?所谓宫市就是宫内的太监到宫外的集市上来采买东西。那这些太监仗着是宫里的人,哪里是采购啊,压根儿就是巧取豪夺,想给钱就给,想给多少就给多少,想不给就不给,老百姓可以说是敢怒而不敢言。再来看“五坊小儿”,这就更加荒谬了,所谓“无妨小儿”是在宫廷里面给皇帝养狗、鹰这样一些宠物的人。可以说他们就是皇帝豢养的走狗,可偏偏是这些人,他们狗仗人势,经常在地方上是横行霸道,敲诈勒索。所以王叔文、刘禹锡一上台,首先禁止宫市,废止五坊小儿。除了限制太监的权力之外,打击各地割据的藩镇的势力,也是王叔文、刘禹锡集团的当务之急。

那么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说是剧烈地撼动了太监、还有军阀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这些人岂会坐以待毙呢?当然不会。所以太监和军阀是立即勾结起来,针锋相对地针对王叔文、刘禹锡集团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击。那么太监和军阀他们抓到的救命稻草是谁呢?是唐顺宗的长子李纯,当时已经被立为太子。而且太监和军阀以唐顺宗身体不好,不能亲自主理朝政为由,要求或者是逼迫唐顺宗退位,把皇帝之位让给太子李纯。这一时之间,太监、军阀他们结成的政治同盟是强大无比,一方面,太监对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熟门熟路,另外一方面,军阀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所以可以说是气势汹汹。“永贞革新”昙花一现,以唐顺宗的内禅而告失败。

那由于王叔文、刘禹锡他们曾经强烈反对太子李纯登基成为皇帝,所以可想而知唐宪宗对王叔文、刘禹锡他们也是恨之入骨。所以唐宪宗李纯一上台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解决阻碍他登基的王叔文、刘禹锡集团。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被赐死,而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贬所。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八个人,分别都被贬为八个地方的远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在途中又加贬为更加荒远的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途中又被贬到更远的永州司马,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就这样,刘禹锡的政治理想、报国理想崩塌了,面对朝政的腐败、宦官的专权、军阀的骄横,他感觉到自己是那么地无能为力。我想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是伤心的、是愤怒的,可能还有一些无助。就在他到达贬所朗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06年,接连发生的三件事情让刘禹锡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第一件事情,公元806年正月,从长安传来消息,太上皇李诵驾崩。而刘禹锡对唐顺宗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李诵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刘禹锡就已经是东宫的一个官员,而且唐顺宗对刘禹锡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太上皇李诵驾崩的消息可以说是让刘禹锡比较低沉的心情雪上加霜。第二件事情,唐顺宗一死,朝廷就开始赶尽杀绝了。就在公元806年,“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王叔文被唐宪宗赐死。这意味着在唐宪宗眼里,他跟“二王八司马”是水火不相容,既然君臣之间苦大仇深,那刘禹锡他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了。第三件事情,唐宪宗在公元806年改年号为元和。一般皇帝新登基改年号都要法外开恩、大赦天下的,那这件事情的也曾经给刘禹锡带来了一点希望,但在这件事情上面,唐宪宗专门下诏书,对待“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也就是说即便是碰到额外的恩赦,那么被贬的这八位司马——刘禹锡、柳宗元他们也不在调动升迁的范围之内。希望瞬间就变成了绝望,可想而知,唐宪宗对刘禹锡他们是恨之入骨的这样一种强硬的态度。

那一连串的这样一些朝廷政局的变动,或者说是动荡,可以说是摧毁了刘禹锡返京的所有希望,他一度可能认为自己就要在这荒远的贬谪地终老了。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十年之后,也就是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的12月,朝廷终于下诏,召回了柳宗元、刘禹锡。

宦海沉浮,沧桑巨变,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十年前他也曾少年壮志、意气风发、笑对春风,看桃花朵朵盛开。十年之间,他颠沛流离、鬓发霜染,在苦涩他乡荒度寂寥岁月。在刘禹锡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梦想着能够再回长安,重新找回那尘封了十年的记忆,梦想着大唐王朝能够再现往日辉煌。那么十年之后,当桃花再度盛开,春风再度吹拂,刘禹锡的人生又将出现怎样的转折?

那就在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元和十年的春天,离开京城整整十年的刘禹锡,兴致勃勃地兴起了这样一个去郊外踏青、赏春的愿望,而这次踏青的目的地自然就是闻名遐迩玄都观了。十年前刘禹锡被贬离开京城的时候,玄都观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所在,也没听说种过什么桃花。十年改变了太多的人和事,早就听说玄都观的道士们精心培植了一大片的桃花林,成为远近闻名最著名的一处春天的景观。所以刘禹锡也约上好朋友一起,想去看看玄都观的桃花到底有多美,到底有多大的魅力。那对一般人而言,春天踏青赏花主要的目的就是饱饱眼福,最多是自拍几张,然后发个朋友圈晒一晒,或者配一点心灵鸡汤的文字什么的。可是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还不是一个一般的二流三流的诗人,他是和柳宗元并称“刘柳”、和白居易并称“刘白”的一流大诗人啊。所以他要去踏青赏花,一定会留下一些与众不同的文字。所以啊,在从玄都观赏花回来之后不久,刘禹锡笔下一首著名的桃花诗很快就传遍了京城。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是实写玄都观赏花的盛况。“紫陌”就是指京城的道路,到春天的时候,道路两旁那是草木葱茏,春光正好,而一路上行人也是川流不息,车水马龙,车马扬起的尘埃扑面而来。那汹涌的人群啊,这些人啊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和满足感,而笑语喧哗声也是不绝于耳,一路上人们的议论、夸奖可以说是吊足了诗人的胃口。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去推测的话,既然一路上有那么多人对玄都观的桃花赞不绝口,那么接下来,诗人刘禹锡的笔下就应该描述他看到的桃花到底有多么美艳,到底多么地与众不同。可是,一流的大诗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接下来两句,他完全没有只言片语去正面描述玄都观的桃花到底有多美,而是宕开一笔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那成片的桃树林在玄都观里盛开,这些桃树可都是我刘郎离开京城之后才种下的呀。这就很奇怪了,你赏花就好好去赏花的美丽就是了,你管这些花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问出了这首诗背后的言外之意。这首诗的名字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题目很长,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了,关键的这个核心的字是“戏赠”,说明这首诗有调侃或者还有讽刺的意味,它不是一首简简单单的去赏花踏青的诗,那么刘禹锡要调侃,甚至要讽刺的是什么呢?原来在这首诗里面,桃花不仅仅是春天的象征,也不仅仅是女性美貌的象征,更不是象征爱情,而是象征刘禹锡他被贬谪出京城之后,朝廷里那些通过政治斗争而上位的朝廷新贵。

所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言外之意是,你们在朝廷里面如今活跃的那些得志的小人,都是在我刘禹锡被贬谪出京城之后才有机会猖狂得志的呀。而那些“无人不道看花回”、那些争先恐后去玄都观里赏桃花、去夸奖桃花如何如何美丽的那些看客、那些游客其实象征的是奔走于权贵之门的趋炎附势之徒,他们迫不及待的上下钻营,已经湮没在世俗的尘埃当中。而种桃道士,那些种下这大片桃树林的玄都观的道士,其实暗喻朝廷里的执政者,玄都观就是暗喻的纵容、包庇甚至培植这些朝廷新贵的朝廷。

所以我们看这首貌似简单的桃花诗,背后有如此犀利、如此辛辣的讽刺的意蕴在里面,这可能是我们大家意想不到的。那桃花用来比喻炙手可热的朝廷新贵,这可是刘禹锡这首桃花诗的大胆的创新。那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也确实能够代表刘禹锡这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被贬谪了十年,然后重新被召回朝廷的这样一位官员,他吃了那么大的苦头,栽了那么大的跟头,好不容易才重新回到京城,他总应该低调一点吧,即便他内心不服,那总该在表面上要表现出这个认错、悔改的样子,再等待朝廷的重新任命了。可刘禹锡偏偏不,他内心不服,表面上表现出来的也是绝不认错,死不悔改,他选择了高调复出。这首桃花诗在当时很多朝廷还在掌权的那些新贵们看来,可是刺破了他们的痛处。那么这些人脆弱的神经一难受,真正遭殃的当然还是写诗的人刘禹锡,因为毕竟那些种桃花的人现在还大权在握呢。

所以这首诗一传开,后果很严重,刚刚被召回京城的刘禹锡又再次遭到贬谪,而且这一次再次被贬谪又是漫长的14年。10年,再加上14年,24年,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24年?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风华正茂的24年。在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被贬的刘禹锡是34岁。十年之后,元和九年回到长安,这一年是44岁,因为桃花诗再次被贬,这一次的要被贬到比朗州还要荒僻、还要艰苦的播州,播州就是今天贵州的遵义。那这个时候,刘禹锡的母亲已经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你说带上她吧,这一路千山万水,那么艰苦,老人能吃的消吗?如果不带上老母亲吧,播州和长安隔那么远,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着老母亲一面都未可知,刘禹锡真的是左右为难。好在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柳宗元两肋插刀,挺身而出,主动上书皇帝,请求将自己的贬所和刘禹锡对调。这会儿柳宗元是被外放柳州,他不顾自己的罪臣身份,上书为刘禹锡求情,就请求将自己的柳州和刘禹锡的播州对调,让刘禹锡去柳州,而柳宗元自己去更远的播州。这份朋友之情确实打动了很多人,连当时的宰相裴度都站出来在唐宪宗那里为他们两个说情,所以朝廷终于是将刘禹锡改派到了稍微近一点的广东的连州。

那这次被贬,阔别长安又是14年,14年当中,朝廷已经换了好几位皇帝,从唐宪宗到唐穆宗,到唐敬宗,又到了唐文宗。沧海桑田,人事巨变,唯一不变的是朝廷的政治斗争依然残酷、依然剧烈。大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28年,那刘禹锡这次返回长安,14年前玄都观里面桃花盛开的那份印象又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所以他回到长安的第一个春天,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重访玄都观,看看那里的桃花是不是依然繁盛如昔。可是当他来到玄都观里面,没有看到桃花,而只看到荒凉的苔藓和野菜花的时候,他的心情却不是遗憾、沮丧、失望,而是感到无比的欣喜、无比的喜悦,所以他才挥笔写下了这首经典名作《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所以了解了时隔14年两次桃花诗创作的前因后果,我们就能明白这首《再游玄都观绝句》它所隐含的言外之意了。“桃花净尽”意味着小人不再霸占高位,“种桃道士归何处”意味着小人的靠山——朝廷的执政者已经倒台了。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奸佞小人罪有应得,而朝廷即将迎来真正的春天,国家也会从此开始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呢?至少刘禹锡心中是这么希望的,他是充满信心的,24年的放逐生涯也许可以抹平所有人的棱角,但偏偏没有磨平刘禹锡的棱角。这一年刘禹锡已经过了57岁,早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但他依然毫不掩饰好像只属于年轻人的那份锋芒和锐气。 

繁华散尽,浮生如梦,刘禹锡转眼已近花甲之年。两首桃花诗,一生坎坷路,他的率性天真让他备受岁月折磨,他的率性天真又成就了他诗人的伟大。“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一刻,57岁的刘禹锡仿佛不再是两鬓斑白的垂暮老人,他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他的锋芒和锐气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和24年的贬谪遭遇而消失,他依然是那个对人生充满敬意和梦想的刘禹锡。自古以来,桃花就是美丽的代名词,然而自从有了刘禹锡,桃花便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那自古以来桃花就是春天的象征,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桃花还容易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和青春美丽的容貌,而且写得好桃花诗在历朝历代应该说都是佳作频出。可是在不胜其数的桃花诗当中,刘禹锡居然还能够不落前人窠臼,而赋予桃花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的含义,这再一次体现了刘禹锡作为诗人他的高超的技巧。

那这两首桃花诗至少可以看出刘禹锡三大特点:第一,是一个作为政治家,风骨铮铮、不畏权贵的刚直的秉性。时隔14年,《再游玄都观绝句》和《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前后呼应,成为刘禹锡桃花诗的姊妹篇,即便桃花诗一次又一次给刘禹锡带来厄运,但命运的一再摧残没有改变他不屈的个性。两首桃花诗,两个相隔14年的春天,见证了刘禹锡刚直不阿、不忘初心的选择。其二是豁达、乐观、光明磊落的胸怀。在众多悲悲切切、凄凄凉凉的贬谪文人群体当中,刘禹锡算是一个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存在,难怪诗坛巨擘白居易会毫不犹豫的将“诗豪”这个雅号送给刘禹锡。那对于一个心怀坦荡的人来说,不管他的人生处于什么样的季节,他的内心一定始终是温暖如春、光明如春、自信如春。其三,作为一个一流的大诗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在历代的桃花诗当中,将桃花比作美女不稀奇,用桃花来象征爱情也不稀奇,可是将桃花比喻成是朝廷当中猖狂得志的小人,这可是刘禹锡大胆的创新,而两首桃花诗的创新也绝不是偶然,而是刘禹锡高明的诗歌技巧的完美体现。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相隔14年,前后呼应的两首桃花诗见证了刘禹锡24年的贬谪生涯,然而对于刘禹锡来说,贬谪既是个体生命的沉沦,其实也是个体生命的昂扬。所谓沉沦是个体生命由高向低处的跌落,以及这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磨难;而所谓生命的昂扬,表现为他在逆境当中顽强地坚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刘禹锡跌宕起伏的一生当中,无论是风雨的磨折,还是冰雪的摧残,无论他的人生处于哪一个阶段,他总是以光明磊落、豁达正直的胸怀维护着他心目当中的春天,因为他心目当中的春天应该一尘不染、应该清澈明净,应该万物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